查看原文
其他

选择影响命运,那,如何做选择?

崇旭 崇旭
2024-08-22

2017 年七月,我写了《选择无对错》。当时说,有机会给大家分享做选择的方法论。现在,2018 年即将结束,是时候聊聊这个话题了。

这篇文章花了六个小时写,蕴含了我这几年的实践和思考。

我时常强调「没有践行过的观点没有价值」。因为,仅仅表达一个观点,成本太低了。一个人为其观点所付出的成本,基本上就是可信程度的印证。

而你在公众号「崇旭」看到的文章,必定是我践行后的表达。成本,绝不只是写文章花的时间而已。

接下来这些内容,很多非我原创。我会引用很多人的观点,而值得指出的是,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:我选择相信、践行并传播这些,而你是否相信「崇旭」以及这个人的内容,这需要你做出自己的选择。

如果你相信,希望你可以帮忙转发这篇文章;用上微信 7.0 的朋友,也可以在文末右下角点个「好看」。这能鼓励我在 2019 年继续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思考。

以下为正文。

···

选择是最重要的事情,没有之一

人生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。

我们过这辈子,就像走进一片森林,里面有无数的分叉路口。每到一个路口,都需要选择其中一条路。每个分岔路上选择的差别,必然会导致每个人终点的巨大不同。

我们只有在选择后才能知道结果(或者说,才能评判选择的质量),没有回头路。时间不可回转,即使你个人想恢复原状,也无法控制周遭不断变化的一切。人的当下,是由所处环境的一切构成的。

这片森林有地图吗?

有人相信是有的。这份地图来自他们选择相信的人,可能是父母、老师、上司、偶像、神棍、影视剧、节目、公众号编辑等等……拿着别人给的地图,过完「一眼看到头的一生」,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活法。

只是,当人们在某个时刻将一生的选择权拱手相让时,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做的选择?

除了拿别人的地图,每个人还有一种选择,是绘制自己的地图:选择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、过怎样的人生,思考理想和现实的差距,通过学习和实践得来的方法,搭建从现实到理想的路径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很可能会跌倒,会迷茫,会有变化,会因为失败而变换目标……不过,过程本身即是回报,回头看,往往会惊讶于自己的变化和无限可能性。

亚马逊 CEO 杰夫·贝索斯说过两段话我非常喜欢,说的正是人要为自己做选择:

我们都必须选择自己的人生故事。我们的选择定义了我们,而不是我们的天赋。你只能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。你要么选择一种「安逸舒适」的生活,要么选择「服务和冒险」,而当你 80 岁时,你会为后者感到自豪。

当你步入 80 岁高龄,静静地回味过往的记录时,里面记录者你充满个性的一生,你当初所做出的一系列抉择是如此缜密且意义重大。最终,是自我抉择成就了自我。

···

选择源自「稀缺」,终于「概率」

人为什么需要选择?来自经济学的观点是,根本原因在于「稀缺」(资源不够)。

我们金钱有限,时间有限,注意力有限。买了这个,就买不了那个;花点时间在这里,就没有时间给那里;关注了这一面,就必然在另一面少一些关注……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,所以我们必须选择。

反过来想,人究竟为什么要努力变得富足?因为「自由不在于你做了什么选择,而在于你有多少选项」。富足,能给我们更多选项,从而更自由。

那到底什么是「选择」?我的阶段性理解,就是在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概率决策游戏。优质的选择,就相当于有更高概率靠近目标的那条路。

其实 100% 确定的事情没有多少。我们说「明天会下雨」,实际是在说明天下雨的概率比较大,不是「一定」会下雨。同样的,没有人能够保证做了某个选择后,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。

我们只能说,根据已有的信息推断,做这个选择,某事发生的概率相比做了另一个选择会更高一些。注重选择的质量,其实就是「提高胜算」的过程。

同时,我们又需要明白另一个重要原则:把选择和结果分开。因为从「做选择」到「出结果」,中间还有大量不可控因素,会导致低概率事件的发生——但这不意味着做错了选择。一个是运气问题,一个是水平问题,我们只能关注可控因素。

···

如何做尽可能优质的选择?

凡是选择,必有标准。选择困难症的根源,是没有标准。没有标准,就「什么都可以」,于是就「选择困难」了。

李笑来在讲「选择的方法论」时举了个很经典的例子,他说剩男剩女被剩下来的原因,在于他们都自认为要求不高,只不过是「长相不要太丑,个子不能太矮,人不能太无趣,收入不能太低,学历不能太差」而已……然而这些一般般的要求,每加一个就会淘汰掉 1/3 的人,最终只剩下千分之四的选择。

人这辈子能认识几个人呢?更何况,就算找到了,也得对方看得上你……这么一想,胜算的的确确是太低了。

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?李笑来的答案是:

添加必要的条件。

用在找另一半这件事上就是: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那些(或者那一条)就足够了。

运用这条原则,我们会遇到的下一个问题是:如何确保自己想到那些必要的条件呢?(因为如果想不到,自然也不会放进选择的过程中。)

100% 确保是不可能的,不过我们完全可以尽可能提高胜算,其关键就是:见识。

我在《学习是为了什么?》里曾经写过:

为什么学习有助于做出更好的选择呢?因为学习是一个认识更多「另一个世界」的过程。不知道自己有得选,很多时候是因为看不到选项。脑子里有多少个世界,就有多少个选项。

现在回看,觉得可以补充一下:学习是为了增长见识,让自己能够尽可能想到那些必要的条件,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。

同时,我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:向「高可信度」的人寻求参考,了解经历过类似事情的人有什么想法。可信度(believability)这个概念来自 Ray Dalio,高可信度的人就是「多次(至少 3 次)把这件事情做成,以及能够清楚说明背后逻辑的人」。

总结一下:

选择标准:只添加必要的条件;

增长见识,尽可能想到必要的条件;

向「高可信度」的人寻求意见。

···

最后的话:三点补充

选择没有高下之分,只有左右之分。

信息永远是不完备的,没有完美的、绝对正确的选择。现实情况下,我们几乎没有可能等到信息完备再做决定。有妥协才叫选择。如果 A 选项在所有方面都胜过 B 选项,这不叫选择。当我们说一个选择更优的时候,实际上是在说,这个选择满足「对我来说更重要的那个条件」的概率更大。选择没有高下之分,只有左右之分。

必须以长期为考量。

我最近常说一句话:把时间拉长了看,有些原本重要的事情会变得不重要,因为更重要的会浮出水面。更具体地说,当我们思考的时间长度不同,选择中重要的因素也会随之改变。

比如毕业刚开始选择工作的时候,如果思考短期,那么收入确实很重要;而如果思考长期,会发现能力的成长要远远比收入重要。

自己做决定,自己承担后果。

我总是让自己牢牢记住这一点:除了自己,没有人为我的决定负责,也没有人为我的决定负责。没有人。

人生是自己的。即使你拿了别人递过来的地图,人生还是你的人生。不管结果如何,承担的人都只有你。如果你是自己绘制地图的那个人,当你做了一个选择,也许你会听到很多评价。相信我,那一点都不重要。

评价别人做的选择毫不费劲,因为无需承担任何后果(成本几乎为零)。所以,与其关注别人的看法,不如将注意力放在:你做出的选择是否经过了独立思考、理性权衡,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,是否遵从了内心的声音?你是否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、付出相应的代价?

如果是,那就坚定地拥有这个选择,直到时间给你答案。


谢谢读到这里  希望对你有价值

赞、评、转、赏  请选一个吧 :)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崇旭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